2020-08-15 10:31:52 辽宁华图公考问答 http://ln.huatu.com/wenda/ 文章来源:辽宁华图
增长265.3%!
这是今年上半年,沈阳市浑南区在科技创新领域投入财政资金的同比增幅。
与之相对应的是,上半年,浑南区创新主体数量、科技成果转化率继续稳居全省前列。与此同时,恒大新能源汽车、正威沈阳国际稀谷等一批具有行业领先技术、影响沈阳乃至辽宁产业发展格局的重大项目成功落地。
作为全国首批国家级高新区、沈大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沈阳片区的核心区、辽宁自贸试验区沈阳片区的重要承载区和国家首批双创示范基地,浑南区坚定不移、持之以恒抓创新谋提升,推动高质量发展新动能不断壮大。
育新机、开新局,尤需练好内功、固本强基。8月4日,按照高质量发展的总体要求,立足区域实际制定的《浑南区强化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一步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正式推出。浑南区明确,将继续坚持“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方向,强化沈阳高新区“高新”发展内核,最大范围最大程度集结智慧和力量,将浑南区(沈阳高新区)建设成为全国领先的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
担使命:奋勇先行锻造创新驱动强大引擎
危中有机,唯创新者胜。尤其在当前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逐步形成形势下,高质量的创新和技术进步,在高质量发展中的核心驱动作用和价值愈加凸显。
今年7月,《国务院关于促进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正式公布,高新区建设进入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辽宁省、沈阳市亦对实施创新驱动推动高质量发展作出具体部署,提出明确要求。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浑南优势所在,更是浑南使命所系。”在广邀专家、企业家建言献策的《实施方案》研讨会上,浑南区委书记单义表示,“我们必须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奋勇先行,攻坚克难,为助推沈阳、辽宁高质量发展锻造创新驱动的强大引擎。”
挑战虽艰,希望尤盛。浑南全区上下凝聚共识:集国家高新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自贸试验区等国家层面发展战略于一身,作为沈阳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中心区,浑南区使命光荣、重任在肩,同时拥有多年形成的特色鲜明的产业基础和无可比拟的品牌与政策叠加优势,这是浑南建设全国领先的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底气所在、支撑所在。
经过多年建设发展,目前,浑南区新型产业格局初步形成,智能制造、生物医药与健康医疗、新能源汽车和体育休闲四大区域主导产业发展迅速,IC装备、新材料、健康医疗等细分产业挺进全球产业价值链的中高端。
自主创新能力逐步提升,创新协同体系日渐完善。上半年,出台《沈阳高新区人才强区若干政策》等政策文件,各类研发机构总数达242家;对接科技成果502项,占沈阳市24.8%;全区新注册科技型中小企业118家,组织申报高新技术企业182家,挖掘省级瞪羚企业8家、潜在和种子独角兽企业2家,创新主体数量居全省前列。
以《实施方案》的推出、实施为标志,浑南区进一步聚焦聚力,致力构建完善具有区域特色和综合竞争力的价值链、创新链,加快打造高质量发展所必需的创新驱动体系。
强内核:搭建高新产业体系夯实发展根基
在建设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大框架下,要实现“全国领先”的目标,浑南区明晰路径、明确任务,着力推进强化技术创新能力、壮大主导产业规模、加快创新主体培育、建设开放型创新高地、持续优化创新环境等五方面具体工作。
“致力打造科技型企业的栖息地、最佳聚集地,我们将突出以技术创新塑造、强化高质量发展内核,推进产业迈向中高端,通过构建完善高新产业体系,壮大主导产业规模,夯实高质量发展根基。”区长闫占峰介绍。
围绕辽宁实验室建设需求及创新需求,高标准打造沈阳(浑南)科技城,围绕沈阳高新区10条产业链,依托材料科学国家研究中心、国家机器人创新中心、中科院机器人与智能制造创新研究院等重大创新平台,建设以材料科学、智能制造为主要方向,集原始创新、源头创新、应用创新、成果溢出承接为一体的科技城,打造“一室一城”创新高地。
推进各类创新平台建设,完善共用实验装置、数据资源、知识和专利信息服务等科技基础设施体系,搭建资源整合共用服务平台,提高创新资源配置能力。到今年年底,区域内重点实验室将达75家、企业技术中心65家、研究(创新)中心95家、新型研发机构20家。
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成果落地转化,支持区内各类创新主体积极申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对承担“十四五”和“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给予重点支持;落实好沈阳高新区“产业促进20条”,壮大职业化科技成果转化人才队伍,构建技术转移生态系统。
围绕高新产业体系建设,以创新路以北、沈本大街为中轴线、三环沿线以南的“工”字形产业带,建设产业发展核心分布区;加快推动数字经济发展,建设5G核心引领示范区;做大做强智能制造产业,推进实施智能工厂、数字车间、数字化生产线等智能升级项目;瞄准研发、制造、后服务等全产业链环节,培育壮大新能源汽车产业;重点布局以影像类设备、体外诊断产品等为核心的高端企业,加快发展生物医药和健康医疗产业;推行“体育+商业+教育+娱乐”建设模式,大力培育体育休闲特色产业,打造多元融合型产业集群。
(编辑:朝阳华图01)贴心微信客服
贴心QQ客服